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26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2023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07亿元,同比增长6.8%。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
“近三个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速均维持在20%左右,结合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能够更好的刻画当前中国消费市场运行特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形势室主任郭丽岩在国是论坛“2023年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服务消费带动其他相关消费恢复,是三季度经济运行的明显的特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形势室主任郭丽岩
今年以来,各类促消费、稳消费举措陆续出台。郭丽岩介绍,通过密集调研发现,国内主要消费大省开展促消费系列重点活动,借助不同规模的展会、体育赛会等,集中促进消费恢复增长。8月暑季出游叠加9月中秋十一双节假日效应,三季度消费提振效果非常明显。
针对消费市场更为细节地调研,郭丽岩分析,文旅不仅带动批、零、住、餐,还带动区域文化演出市场繁荣。无论是传统、民族戏剧,还是Z时代更青睐的轻音乐剧,在双节期间均一票难求。文化、旅游、健康、娱乐、休闲等消费市场深度融合态势更为明显。
此外,各地重点文化旅游集聚区结合古镇、老街、商业街区打造系列沉浸式演出场景,设置互动式观演消费项目,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感和新鲜感。“这代表当前消费运行态势,一方面说明消费恢复态势,另一方面说明消费升级结构变化、品质变化特征。”郭丽岩称,消费未来增长方向在于结构的不断优化,品质的不断提升。
她还认为,目前大宗耐用消费品市场处于平稳回升态势,从三季度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出现边际改善迹象,家电消费也出现回升。通过群体调研、重点城市走访发现,当前和未来大宗耐用品消费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长,智能、绿色、健康、安全的消费倾向将成为一致性偏好,消费将更追求个性化、品质化、绿色化、安全化体验。”郭丽岩称,供给侧因此要更好匹配消费升级趋势,双向发力进一步支撑消费加快恢复。除了实物供给之外,有关商品和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建设、质量水平提升也是近年来的特色和亮点。
根据大类消费表现、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恢复情况,郭丽岩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望在7%左右。她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有效供给和扩大需求相关举措,进一步创新消费场景。已经出台的专项支持政策要形成合力,并跟优化投资、促进就业、稳定增长政策形成组合拳,进一步增强扩内需、稳增长的后劲和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