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在北京通州区举行。和君咨询合伙人、康养事业部副总经理、北京银安养老金融研究院监事曹卓君表示,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证券未来是主要的参与者,这几家不同的机构可能都有不同的参与侧重点。
和君咨询合伙人、康养事业部副总经理、北京银安养老金融研究院监事曹卓君
曹卓君认为,目前痛点存在于两方面,包括同质化产品和服务以及发展模式的问题,从这两点来看,金融机构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从支付端打通消费者在需求方面、支付方面的瓶颈,二是金融机构要提供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金融支持,进而才能完善多元化的供给,以及建立清晰合理的退出渠道。
对于不同机构如何参与养老产业,她举了几个例子,比如银行调整和明确相关贷款策略,同时对网点进行适老化改造,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化方面的赋能。保险业也有很多参与的路径,比如在一个存量资产盘活的康养社区项目上加入医疗保险、商业护理险、团体年金险等,创新金融工具带动消费转化。同时,重资产的物业投入,未来可以通过REITs退出的方式,给产业的持续扩张拓宽了路径。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曹卓君:和君咨询康养事业部是2014年正式成立的,也是在董教授的带领之下,从2015、2016年参与养老产业金融方面的研究。据我们观察,在过去十年间,是各类企业和资本大量进入和投入的阶段,目前面临竞争加剧的格局。存在两方面痛点:第一,同质化产品和服务。在传统的养老服务领域,门槛比较低,再加上市场的购买力不足,利润率很薄,抗风险能力很弱,所以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难的状态。第二,发展模式的问题。多数企业普遍面临增长困境,大企业不够大,小企业不够多,很多企业在营收几千万到1、2个亿的天花板状态。要想继续扩大规模就会受到资金或者资本方面的困扰。
因此从这两个痛点来看,金融机构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带来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从支付端打通消费者在需求方面、支付方面的瓶颈,各位专家也提到了,怎么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投资偏好的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不同属性的金融产品,市场上鱼龙混杂,所谓开正门才能堵偏门,需要帮助老年人构建更多的财富储备。因为市场上多数的老年人不仅仅是缺服务,更多的是缺财富。所以长寿时代,只有这些金融机构能够一手抓服务,一手抓财富,构建与生命等长的健康管理和财富管理。二是金融机构要解决的是提供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进而才能完善多元化的供给,以及建立清晰合理的退出渠道。看不清楚退出渠道是没有企业敢投的,只有清晰合理的退出路径,才有长期主义。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证券未来是主要的参与者,这几家不同的机构可能有不同的参与侧重点。
比如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国开行2020年就开始进行针对养老产业的低成本长周期的政策性金融贷款,和民政部一起提出了“331”战略,支持300家企业、300个城市、1000亿的贷款。现在看起来,国开行所有银行当中对养老产业贷款最多的一家银行。2021年达到了500亿,2022年有300多个亿,2023年有100多个亿,到今年也有几十亿。真正能够找到一些优质的信贷资产和一些长期稳定的持续收益和还款来源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和鼓励,是真正能够促进这个产业发展的。今年开行的重点也在调整,不仅支持医养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重点支持存量资产的盘活,以及银发产业园的建设,这些方面能跟当地的产业基础相结合,更加能够拉动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中国银行这样的国有商业银行很早就设立了银发场景组,专门研究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和场景,做了很多银行网点的适老化。并且细化研究贷款的指引目录,我也参加了跟中国银行多次交流和研讨会,对于养老产业12大类、51中类、79小类,中国银行也会逐渐明晰相关的贷款目录和贷款政策。
保险业有很多参与的路径,70%以上的人身险的公司都在做跟康养相关的事,一方面他们丰富了多元化的健康养老供给体系,和君康养事业部协助很多保司在做康养生态圈解决方案的构建,另外一方面从康养产业投资的角度来说,他们做了很多基本盘和安全垫方面的投资,尤其对于千亿规模以上的保险公司总要有一些资产是自己可控的,对于资产的安全性和服务的可持续性要有一定的把握,并且更进一步带动与金融主业的协同。
同时,和君经常在很多存量资产盘活的项目中也会嫁接保险产品,创新支付模式。比如在一个项目上会加入医疗保险,针对老年人在60到80岁的时候投保,用于发生重疾的赔付;我们加入商业护理险,用于到了护理阶段,降低个人对于护理费的支出;。我们还附加了团体年金险,收费的一部分金额购买保险,通过复利在若干年后以本金的方式退还给客户。
这样类似的保险产品提供了金融工具的背书,实实在在让消费者降低了购买决策方面的一些困惑和隐患。
信托业一直是养老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员。近几年,信托公司充分发挥信托的制度优势,回归业务本源,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养老金融专业化优势。之前,信托业与养老产业结合点主要体现在养老信托产品方面,保障安全性和收益性。那么,目前,信托也参与到一些康养企业业务层面的合作,比如存量资产的盘活,还有康养企业的投融资。
今年针对养老的预收款政策越来越收紧,同时养老设施的REITs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打开了一扇窗。如果几个亿的投资,按照几千块钱收月费,就没有人敢再投重资产了,7月26日,发改委投资司发布通知正式把养老设施纳入REITS范围,意味着期盼多年的重资产养老项目融资路径终于打通了。不动产评估净值原则上不低于10亿元,项目运营时间原则上不低于3年,项目现金流投资回报良好,近3年经营性净现金流均为正。综合来看,REITS上市就是对物业综合运营要素的一种嘉奖。通过这样的嘉奖,就可以使之前沉淀的资本重新被盘活,继而有能力再去开发新的物业项目。,如果不使用物业销售的手段,同样能产生这样的销售模式的滚动发展效应,那应该就是大家所期望看到的未来。
施文凯:接下来本轮圆桌的最后一个问题,有请曹总,您认为国外养老产业发展对中国有哪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方面?
曹卓君:除了刚才各位专家提到的关于国外的很多在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值得中国的养老产业借鉴之外,在一些细分产业的发展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比如在国外,老年住宅产业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虽然国内住宅房地产市场在下行,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一二线城市还有很多改善型的老年住宅的需求,不一定要购买产权,但是需要改善未来退休后的居住环境。因为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国家没有电梯的城镇化小区有17万个,很多老旧小区可能缺服务、缺设施、缺配套、缺管理等等,怎么办?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摔倒过一次,而其中一般发生在家里。我们经常说9073或者9901,让老年人更多的居家养老,但是居家养老的首要问题是居家安全,没有居家安全何来居家养老,所以无障碍和适老化是居家养老的基础。由此看来不管是改善性的需求还是未来存量资产的盘活,都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存在。加上近年来消费者对于好房子的观念在发生变化,以前觉得低密、绿化率高、户型好就是个好房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要有医疗养老教育方面的配套和设施。正如美国的上市公司中有17家都是做医疗和养老相关领域REITs的公司,就是个房东,通过运营达到资产的规模化来上市,美国公司制的REITs占到养老地产的50%,相信国内不远的将来也会涌现出这样的公司,老年的住宅产业会涌现出一些大企业。
第二,在老年健康照护这个产业也是有极大机会的。过去的十四五期间在政策的推动下,以机构带动社区居家的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已有养老床位823万张。十五五期间,重点是规模与效益并举,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不是要多增加多少养老床位,而是要形成有质量的医养康养产业链。,在芬兰、瑞典、美国、日本,连续性的整合照料是做得非常好的,从预防保健到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形成全周期的服务能力。相比我们国家不能只是在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个节点上不断加大投入,很多国企、央企,比如和君服务的国药、国投、通用等等,产业链很齐全,产业要素很完整,未来是立足医养产业链,承担建链补链强链的作用。比如通用技术集团旗下有300多家医院、4.5万张医疗床位,很多是职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等,往三级升很难,未来一定是转,往哪儿转,往康复、护理、养老转,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样从医到养老的连续性整合照料会带来老年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
第三,是跟老年相关的精神文化业。这点我特别赞同冯丽英总刚才提到的“三有老人”的观点,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项调查,发布了一个老年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报告,之前业内包括和君发布的市场调研主要是跟物质生活相关的,要买什么产品或者住什么机构,而真正关心老年精神文化的反而比较少。合作调研的这家企业是做老年赛事老年综艺的,帮我们提供样本,发现60%以上的老人认为自己是孤独的,哪怕身边跟子女跟家庭生活在一起仍然是孤独的,孤独、焦虑、抑郁都是影响老年人高质量生活的很重要的因素。而广义的精神文化,不只是市场上提供的老年大学、旅游旅居等活动,涉及到多个方面,有社会支持,有家庭关系、亲密关系、尊重认可、学习认知、价值实现等等,这些都是一级维度,二级维度涉及到的量化指标和行为特征更多。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就是除了关注床内经济以外,更要关注床外经济,除了养老服务之外的其他需求和消费。与之相比,国外跑出来很多专做老年健身房的头部企业,有专门做老年旅游的企业等等,在这些赛道当中,我们国家也涌现出一些小垂类的头部,比如做老年健身房、老年文化、老年旅游、老年轰趴馆、老年综艺的,他们聚焦小切口,是行业的新兴企业,将来也会是最能打通老年消费的新锐力量。我非常看好从床规模到人头规模的覆盖,这些跟老年消费尤其是老年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一定是未来的潜力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