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为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强代表委员与网民之间的联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新华网推出“我请代表委员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邀请广大网民建言献策。我们将把您的声音传递给代表委员,并公开选登部分网民留言和代表委员回复,同时汇总整理建言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网民“新华U9JA01”留言: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阿尔兹海默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希望医疗领域的代表委员给一些预防阿尔兹海默症的建议。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使用人工智能了解疾病预防的科普方面有什么注意事项?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回复:
阿尔茨海默病在发病的前10多年就开始发生异常改变,等发病或症状严重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以需要提早预防及干预。《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 (2024-2030年)》也要求,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增速率,关键也在早期预防和筛查。预防的关键包括:在社区、养老机构及各级医疗单位等开展50岁以上人群脑认知功能的定期体检和筛查;积极通过科普宣传、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大众知晓率,重视该病的预防及诊治;除年龄、性别、遗传基因外,其他风险因素也需重视,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情绪、睡眠、运动、饮酒等。最后还是要强调,阿尔茨海默病需早期、长期、全面、系统预防。
当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扫盲”一些疾病认知,从而会主动去掌握一些医学科普知识,这是好的。但它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专业诊疗。医学知识复杂且高度专业化,一旦获取到错误信息,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广大民众在利用人工智能平台获取医学科普知识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口碑良好且重视隐私保护的平台,并对结果务必保持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