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费心懿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调峰、调频、调压、备用、黑启动、惯量响应等多种功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
随着装机规模迅速增长,新型储能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而新型储能制造业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支撑。
日前,《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能源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八部门共同正式对外发布。
关键之处有增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相较于2024年11月6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正式文件在多个关键表述上进行了调整。
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总体要求方面,《行动方案》强调了要把深化新型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强大动能。
同时,还指出要坚持有效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推动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释放新型储能市场发展潜力。
而随着新型储能技术不断多样化,正式的《行动方案》也将其技术种类进行了丰富。
在第二大项“实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中,对新型储能的本体技术、集成和调控技术以及安全技术方面都有所增补。
例如,在新型储能本体技术中,在原有的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的基础上,增添了超级电容器、铅碳电池的相关技术的攻关。同时,正式文件还将征求意见稿中的“铅炭电池”技术更改为“铅碳电池”技术。
在支持新体系电池、储热储冷及新型物理储能等前瞻技术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电池”技术研究。
在其他技术的孵化方面,在此前提到的水系锌离子电池和镁离子电池的基础上,《行动方案》增补了水系铁镍电池、镍氢电池等新体系的电化学储能技术。
在高效系统集成和智能调控产品及技术方面,高性能变流器一项特别补充了突破变流器极端工况过载能力支撑技术、构网和跟网控制高效切换技术,加快电池管理系统、变流器控制系统和设备级能量管理系统一体化设计技术开发。
在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方面,补充了“电池模块级精准消防”一项。
在第五大项“实施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中,《行动方案》补充了“推动新能源集成新型储能和智能化调控手段建设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推动构网型储能应用”几项。而原先征求意见稿中提及的“拓宽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打通绿电—绿氢—绿氨/绿醇产业链,推动多能互补”一项被删去。
强调优化供需关系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取得积极进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体系加速完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显现,全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在国家能源局2025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介绍,2024年,新型储能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
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从产值规划看,新型储能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在多个地方的产业规划中被重点提及,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的产值目标统计已超过3万亿元,此外还有多个地区提出了2027、2030的产值目标,体现了地方上对新型储能产业规划布局的重视。
而新型储能需求快速兴起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
高工产业研究院指出,在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将供大于求。此外,如何引导新型储能形成合理的商业模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行之有效的灵活性资源也是该行业面临的头等要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本次正式文件的另一大亮点是,强调要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
例如,《行动方案》特别补充了,加强锂电池等产能监测预警,防范盲目投资和无序发展风险。
在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行动方案》除了原先提及的支持长三角、 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之外,新增了呼包鄂地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制造业集群的指引。
同时,在引导优化供需关系一项中,《行动方案》提出,要着力科学有序扩大有效需求。顺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结合新能源消纳利用和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因素,系统性确定新型储能需求,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保障和创造需求的高效联动发展。引导上下游稳定预期,完善配套体系,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供需对接,推动形成产业链融通发展的协同联动机制,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引导各地区科学有序布局新型储能制造项目,依托研究机构开展行业运行监测预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曾春保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围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最终从传统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发展、转变、提升的过程。在新型电力系统下,储能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才是企业应该遵循的长期主义之路。
事实上,追求新型储能价值导向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南都电源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相佳媛向记者表示,储能只在电力系统遇到负荷和电源侧不匹配等问题时发挥作用,因此在衡量储能价值时,不能拿储能的体量跟新能源或电网的体量作对比,而是应该比较储能在发挥作用阶段,占据整个电力系统的比例。南都电源国内营销中心副总裁于建华认为,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越来越高,储能的作用会愈发凸显。
“《行动方案》对新型储能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将还原储能交易的本质和属性,让储能在电力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强调。